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
       
  • 首页
  • 声明
  • 应急资讯
  • 产业服务
    • 振业大讲堂
    • 数字减灾广东区域服务中心
    • 应急产业高端论坛
    • 基层应急管理培训
    • 应急安全博览会
    • 信用建设
  • 协会资讯
    • 协会动态
    • 通知公告
    • 入会公告
    • 专家风采
  • 会员动态
    • 会员名录
    • 会员风采
  • 应急之窗
    • 法律法规
    • 政策解读
    • 专家观点
    • 应急常识
  • 标准工作
    • 标准化政策
    • 团体标准
    • 标准化服务
  • 党建工作
  • 关于协会
    • 协会介绍
    • 协会章程
    • 联系协会
    • 加入我们
  • 分支(办事)机构
    • 应急产业研究工作委员会
    • (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珠西工作站
    • 产业转化工作委员会
    • 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促进工作委员会
  • 协会会刊
    协会介绍
    协会章程
    联系协会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应急资讯  >> 查看详情

    应急资讯

    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自然灾害防治条例》率先探索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立法

    来源: 深圳应急管理   日期:2023-09-08 09:56:02  点击:2371  属于:应急资讯
     
      2023年9月1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自然灾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3年11月1日起施行。《条例》在全国率先探索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立法,从多灾种、全链条、跨部门、差异化治理等方面进行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制度设计,构建协同高效的灾害应对机制。

      《条例》共设六章,包括总则、防治规划和风险治理、应急准备和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法律责任以及附则,共六十七条。主要特点如下:

      健全防治统筹协调机制。突破原有的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分灾种各部门分别负责架构,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防治机制。一是健全自然灾害防治管理机制,明确建立市、区、街道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市、区人民政府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防治综合协调机制。二是明确应急管理部门、各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基层组织的工作职责。三是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四是确立军地联动和区域合作机制。

      细化防治规划和风险治理。强化灾害风险管理,实现从“重救灾”向“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转变,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一是建立统一的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制度。二是规定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及其结果运用机制。三是健全自然灾害风险治理机制,并提出各项治理措施。

      建立应急准备工作制度。《条例》从预案保障、人力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等方面,全方位构建应急准备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和修订工作机制。二是健全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格局。三是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鼓励和引导居民家庭储备应急物资。四是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管理。五是完善通信保障机制,健全应急通信网络。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加强气象、洪涝、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紧盯各类重点隐患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严防各类灾害和次生灾害发生等工作要求。一是加强监测预警信息共享。规定相关部门应当将信息接入全市统一的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加强信息会商研判。建立由自然灾害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组织的相关单位和专家参与的会商分析和评估机制,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完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规定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通过全市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各类传播媒介的营运方、管理人应当优先传播自然灾害预警信息。

      明确应急响应基本措施。一是明确市、区人民政府在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可以采取的响应措施,包括宣布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等“五停”措施,划定自然灾害危险区并采取禁入管制,以及组织人员转移、疏散或者撤离等相关规定。二是明确单位和个人负有按照人民政府发布的响应措施采取自然灾害避险措施的义务。三是规定台风和暴雨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的措施。

      强化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一是规定应急救助、物资征用、受灾人员安置等灾后恢复措施。包括根据情况紧急撤离受灾人员,提供应急救助,依法征用应急物资,开展过渡性安置等。二是规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受自然灾害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恢复被损坏的公共设施,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无障碍设施等的恢复重建。三是完善灾后恢复重建和救助工作的金融支持和社会参与机制。四是明确灾情统计报送和调查评估等相关制度。



     
    上一:第三届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术竞赛在宁夏举行
    下一:国家消防救援局广东机动队伍进驻广东 南粤新增一支应急救援“国家队”

    RELATEDARTICLES

      暂无信息
    首页| 声明| 应急资讯| 产业服务| 协会资讯| 会员动态| 应急之窗| 标准工作| 党建工作| 关于协会| 分支(办事)机构| 协会会刊
    电话:17276463613   邮件:gdiaem@163.com  
    网址:http://www.gdiaem.com/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大道98-104号(双数)204-1房
    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  版权所有 2022-2027 粤ICP备12017748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