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执行会长翁冠雄 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副会长王郅强)
2020年春节前后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暴露出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许多短板和整体脆弱性,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以至社会各界高度重视。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随之而来,各级政府快速反应,学界谈论众多,一个以前被忽视的“冷”问题因为遭到疫情冲击一下变得“热”了起来。各级政府纷纷把构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快速提上议事日程,展开密集调研,力求尽快出台和实施切实可行的重构方案。社会各界也纷纷行动,提出许多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建议。在这纷繁热闹的场景之下,我们乐见长期不受待见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问题浮出水面,但也要了解到“行百里路者半九十”的艰辛,警惕“一阵风”的运动式治理,痛定要思痛!如何才能让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真正构建起来,达到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要求,这就需要从体制、机制和预案等多个角度切入,从长远的、全局的、系统的角度,将之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及其能力现代化框架内去统筹考虑。
如何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面前的共同课题,也成为考验各级政府执政理念和能力的磨刀石。我们认为,坚持创新思维,综合体制变革、观念变迁和社会力量,探寻一个政府主导,社会、企业、民众广泛参与共建,具有中国特色、优势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路径和方法,既能充分体现我国“以人为本”治国执政理念,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举国体制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又能充分体现社会各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崇高境界和爱国热情。
从国家层面考量,“小政府大社会”是政府深化改革的方向,构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关系国计民生,关乎公共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政府主导并不等于政府包揽一切。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必须满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援需求,不仅品类繁多,数量庞大,且不同品类的物资对存储环境、维护保养、存储时间等都有不同的专业要求,要达到“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的要求,还需要形成运输配送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体系。如果完全由政府包揽一切,不仅财政将不堪重负,还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或不合理配置, 滋长社会公众对政府过度的惯性依赖心理,淡化自身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自组织能力。所以,政府要善于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甚至运用法律手段,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在政府统筹主导、规范规划的大局中共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将“市场的事交给市场去做”;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赋能,优化“放管服”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的手段和方法;要善于运用政府权威和公信力,通过多种方式,给为应急物资保障做出贡献的社会力量政策支持和表彰奖励,创造干事创业氛围,赋予荣誉认可,弘扬正气,树立榜样,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应急物资保障事业,促进良性正循环。
从市场层面考量,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物资十分丰富,市场流通和配套服务能力极其发达。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列入应急储备目录的物资,在生产与流通领域都是海量的存在,特别是一些专业装备,如医疗器械、施工机械、供水供电和通信设备等,也在各专业机构、企业中大量保有,正常使用。所以,我们要以平战结合的思维,想办法通过机制创新,采用国家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与生产能力和采购资金储备相结合的模式,用法治机制和契约方式,让正常存在于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物资装备,在关键时刻可以有效转化为应急保障物资,让应急物资依法储备、依令调拨、高效配送,成为协约企业和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定职责,并通过践约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这将有利于大幅度降低财政的承重压力,有利于规避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合理等风险,有利于在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和运营的同时,强化应急消费市场的培育,推动应急产业有序长效发展。
从社会层面考量,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通过强化科普宣传、政府示范、财政扶持、社会与企业资助和立法建规等组合拳,积极引导和鼓励民众,增强自我防范和安全消费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做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和家居安全工具使用工作,如家庭防灾应急包、个人应急防护用品、生活必需品等,都应该以民众、家庭储备为主,逐步变成公民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行为;要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机构,积极推出家庭安全责任保险产品,逐步形成完整有效的家庭风险转移机制;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试点,摸索经验,逐步将民间储备纳入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互动,众志成城共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局面。
从应用技术层面考量,我们要健全国家储备体系,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这就有必要尽快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应用领域、不同灾种的特殊需求,编制修订《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指导目录及标准》,因为并非所有物资装备都能符合应急保障的实战需求;要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对应急救援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对短期可能出现的物资供应短缺,建立集中生产调度机制,统一组织原材料供应、安排定点生产、规范质量标准,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要尽快建立和运营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应急物资保障信息服务公众平台,让社会成员随时可以通过平台获得所需信息和帮助;要推动各级政府、机构和企业的应急预案联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根据不同灾种和灾害级别,自动生成应急物资需求清单、物资信息、采购流程和使用指南,真正实现关键时刻“找得到、调得出、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