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执行会长翁冠雄、副会长王郅强)
我国应急管理系统化建设是从2003年非典之后开始起步,至今已经整整走过17年的历程。17年来,应急产业作为应急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兴战略产业,不仅承担着为我国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事业提供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而且肩负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重任,在国家意志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得到长足发展,业已形成规模庞大、基础比较夯实、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为加大应急产业发展的力度,国家相继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致力于顶层设计和措施路径的有机结合。2011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将“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作为单独产业类别鼓励发展。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应急产业定性为“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2017年印发了《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17-2019年)》,大力培育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应急产业全国布局,促进应急产业良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然而,如果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应急产业发展现状,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应对重大灾害,包括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役中的表现,仍然存在许多短板和不足。出现这种局面,影响因素是综合的:一是实际存在着产业边际不清、产业标准滞后、市场培育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产业扶持政策难以配套出台;二是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在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尚不完善,在新旧机制交替之际,阻碍产业发展的一些弊端尚未完全革除;三是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拨动了社会一些人的投机心理,闻“急”起舞,造成原本并未完善的应急市场更加鱼龙混杂、良莠不分,加剧了无序、恶性竞争等。为此,中小微应急企业该如何不辱使命,推动稳健高效的应急产业发展,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认为,中小微企业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发挥了“56789”的重要作用,同样在发展应急产业的机遇中也大有用武之地,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要想在这个时代大潮中抓住机遇,脱颖而出,至少应该先练好内功,切实做好如下的“六个要”。
一要用投资心态做应急企业。应急产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十分光明,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从萌芽、起步到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况且,如上所述,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应急产业面对的市场状况极其复杂,特别是因为民众的安全消费意识还没有完全觉醒,尚未真正形成刚需市场,所以,现阶段涉急的中小微企业遭遇困难在所难免。但我们既然看到应急产业的发展潜力,既然选择了应急,就必须调整好心态,确立长期投资,辛勤耕耘的心理预期。应急产业毕竟是一个商业和公益并存的新兴产业,我们所提供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关乎公共社会安全,关乎普罗大众的生命财产,任何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举措都要不得。正确的思路是认真理解领会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的真实需求,顺势而为,大胆创新,稳步推进,让自己的技术、产品或服务经受住市场的大浪淘沙,是金子总有发光之时。
二要专注,善于做专做精。面对方兴未艾,快速崛起的应急市场,机会很多,诱惑也很多。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能否建立百年长青基业,关键是人才和资源。而作为中小微企业,在人才的吸引力和资源调配方面,却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且,抗风险能力差是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的通病,一招不慎,就有可能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中小微涉急企业一定要时刻将规避风险放在第一位;要经受得起诱惑,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善于做减法,将功夫用在做专做精上,而不要崇尚所谓的做强做大;要深知我们只具备在实践中根据需求发展变化,不断修正经营发展策略,为社会提供适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条件,不要总是过分迷信所谓专家的误导,动辄大谈宏大的战略发展规划,热衷于多种经营,在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盲目冒进,风险极大。
三要善于合作,科学创新。创新驱动,是应急产业实现长效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有效途径之一,但创新有风险也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中小微涉急企业在不断完善优化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中,往往由于自身掌握资源的局限性,以及对实际需求缺乏体验,往往难以精准把握,导致创新成果同质化,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甚至与实际需求相悖,加上现阶段应急产业标准化严重滞后的问题,导致事倍功半,花费巨大但无法被市场认可,顺利完成转化的情况并不鲜见。为了有效规避这个风险,中小微企业在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中,一定要善于合作,要想办法把目标应用市场上具有示范作用的标志性、权威性用户,变成创新团队的合作伙伴,联合攻关,从合作方获得确切的需求,规避走弯路的风险;配合中试,以降低攻关成本;成为第一个用户,利用标志性用户的示范作用,减少进入市场实现有效转化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新的标准。这可能是在目前条件下,提高中小微企业创新效果,规避风险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
四要高度重视商业信用建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产品(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诚信经营是立身之本。在现阶段良莠不分,鱼龙混杂的应急市场,企业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对自己的出品负责,对市场负责,诚信经营,来不得半点虚假,半点马虎。特别是政府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逐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产品的强制性认证将逐步改为承诺制,同时也将强化监管机制,提高违规违法成本,如果被列入黑名单,对企业将是万劫不复的后果,长期的辛勤付出将因为一念之差而毁于一旦。最近宅家看了一部《澳门人家》的电视剧,讲述了百年老店——陈记饼店的故事,陈记的立身之本就是“有信,有心,有信心!”建议中小微企业家们看看,应该可以有所感悟。
五要积极参与构建安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构建安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战略意义重大,既可以有效提升应急物资供应保障和服务能力,又能实质性地实现政府对产业发展和市场培育的引导作用,对应急产业长效发展带来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相关行业协会和救援机构等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和资源积累优势,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政府统筹、法律规范,市场运作的运行格局中,对安全应急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形成安全应急物资保障数据库,并建立常态化的实时、动态监测统计机制;按照不同灾种和灾情级别,从满足预警预测、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到灾后恢复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安全应急物资的分类目录和适用标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原则,以创新思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应急物资保障模式和依托平台体系;制定和实施能够有效支撑安全应急物资保障模式和依托平台体系长效发展和稳健运行的保障机制、政策和法规。
六要学会用好行业协会的平台。行业协会是企业自己的组织,随着“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逐步深化,行业协会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困难,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向政府反馈并提出建议;遇到不公可以通过行业协会为企业主持公道,依法维权;行业协会汇聚了丰富的供应链资源,企业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低成本获得所需资源,达成高效合作,既降低了风险和成本,又提升了效率;企业家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的平台相互切磋,交流经验,互相帮助,避免走弯路;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及时、便捷地了解国家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动态等相关信息,开阔视界,获得行业专家的帮助。专业、公益、服务,是行业协会改革的方向,也是立身之本,如果对企业没有利用价值,行业协会也将不复存在。所以,中小微企业学会用好行业协会的平台,也是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