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急产业将成为最快复苏的产业之一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就是坚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治国理政方略,这是我们判断应急产业将成为最快复苏的产业之一的最重要依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们党立足我国发展所处的新阶段、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作出的战略选择,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支点,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
而具有公益、民生、经济多重特性并存的应急产业,肩负着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水平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的崇高使命,面对的是持续性的刚需,在社会经济体系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加上应急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厚积薄发孕育了强劲的发展内生动力;随着社会各界对安全应急重要性的认知提升,也必将催生安全消费加速释放等因素,我们完全有理由判断,应急产业必将成为复苏最快的产业之一。
所以,对于应急产业的从业者,我们应该对自己的选择和坚持,对应急产业的发展前景有足够的信心。当前的困境,或许就是我们迎接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周期的破晓之际。
二、把握好应急产业发展的若干机会点
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未来几年,应急产业的发展将有几个趋势性热点,值得业界同仁重点关注并加以努力。
一是应急管理工作更加强调和重视“事前防范”。意味着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针对各类灾害提供预警预测、预防防护;针对作业人员实际能力和装备健康度实施客观、准确测评;以及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路径满足不同作业场景个性化、全方位、高质量防护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将产生庞大的市场需求。
二是在安全生产领域,随着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通过立规建制,实现常态化管控与专业化治理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抑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必将取代灾害驱动型的运动式整治模式。而有效抑制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途径,就是确保生产环境安全隐患的有效排查治理、作业人员行为合规与设备设施健康运行。所以,与之相关联,适应不同生产经营形态、场景应用和科学管控、高效执法需求的系统解决方案、配套产品和服务,将产生持续性规模化的刚需。
三是与民生息息相关,涉众程度极高的城乡安全隐患整治所需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研发创新,应该是所有涉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重点关注和努力的重要领域。这方面,2021年0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1〕11号,2022年2月19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通知》安委办〔2022〕4号,2023年8月11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安委〔2023〕3号等文件,已经给我们指明了具体的努力方向。
四是专注灾害场景的专业化、一体化、全方位服务,将成为市场需求的主要模式,这是社会分工细化、应急市场特性、资源合理配置与应用效率最大化、低成本办实事办好事、社会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趋势。地方政府以及各类需求主体,通过采购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服务机构承担专门系统运维,专项业务实施、监测和处置,将是常态。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倒逼企业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只有能够提供让需求者满意、放心的服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三、给应急产业中小企业的几点建议
(一)要认清趋势,有的放矢。只有顺天时占地利,才能得人和成大业,做企业不能只顾埋头拉车不看路,必须讲政治,时刻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才能找准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顺势而为,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与此同时,要注重市场研究,消费需求受到政策导向、支付能力、环境变化、舆论导向等多种因素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只有把握住消费需求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变局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二)要眼睛向下,紧盯基层。对中小企业而言,资源局限是先天缺陷,而具有快速反应,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是我们的优势。扬长避短,眼睛向下,盯紧基层应急能力提升的大市场,创新服务模式和手段,提供适应地方政府和其他各类消费主体的服务供给能力,应该是我们下大力气去耕耘的潜力市场。
在此还要特别建议大家主动将企业发展,市场拓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乡村振兴的核心就是产业兴旺,广大乡村地区是应急产业创新成果实现低成本规模化转化的最佳选择,也将会是应急产品和服务最广阔的市场所在。近日,广东省减灾委办公室和应急管理厅印发了《广东省基层(县域)应急物资储备分类指引》(试行)的通知,就释放了许多商机。
(三)要投资标准,引领市场。近日多家企业反映,在参与相关政府采购项目投标中,虽然自己的产品性能功能指标远高于招标要求,却不得不与同类低端产品去拼价格,十分被动。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应急产业领域的标准严重缺失,严重抑制了产业的持续创新。
建议相关企业,要充分意识到应急产业是一个创新密集型产业,标准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桥梁和手段,标准工作跟不上,我们会处处陷于被动,所以有必要对投资标准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行动。
为了提升标准的供给能力,2022年7月7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等17个部委联合印发了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通知,专门强调要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大幅提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比重。大力发展团体标准,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推进团体标准应用示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企业作用,引导社会团体制定原创性、高质量标准。
2023年8月6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又印发了《推荐性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明确了高质量的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的路径和办法。
2021年5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在武汉成立了公共应急业务评测操作中心,现已逐步开通应急产品认证业务。由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发布的T/IAEMGD102-2021《家庭应急包》团体标准,已经正式被采信成为相关产品的测评依据。
目前,协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标准化人才培养、标准研制及其应用推广方面,已具备比较扎实的服务资源和能力,随时可以为企业提供服务。
(四)要拥抱合作,善于分利。进入新时期,单枪匹马闯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特别是应急产业面对的市场,需求侧将越来越强调系统化集成,重视供应商的综合实力;而在供给侧,单品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且单品营销与集团消费的发展趋势难以匹配。所以,市场竞争的主要形态,必然由提供同质类产品的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产业生态圈之间的竞争。
为了适应这个变化,建议企业要摒弃传统思维,大胆拥抱合作。要与供应链上下游保持良好互动协作,以持续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协作;要善于融入头部企业构建的产业生态圈,借船出海,借助头部企业的综合优势,拓宽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
而要达到以上目的,除了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走专精特新道路,强化技术储备,形成技术壁垒,保持快人一步的自身优势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分利,让你的合作伙伴乐意跟你长期携手同行。
(五)要练好内功,提升价值。想在存量市场的博弈中胜出,关键是在消费者面前确立企业服务显而易见的比较优势,形成社会公认的品牌价值也即企业价值。所以,建议相关企业在负重度寒冬的同时,认真检视自身,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经营各方面各环节与新时期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调整结构、再造流程、立规建制,练好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让企业更有价值。
近期,协会已经依据T/GDIAEM103-2023《安全应急组织质量信用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在广东省范围内委托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安全应急组织质量信用的评价工作。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应急产业从业企业从本质上优化提升自身价值,锻造市场竞争优势,建议企业可以参照评价指标,开启“企业价值提升工程”。